;

d

d

生完宝宝奶不通,怎么办呢?     来源: 健康教育科     2018-08-07

很多妈妈在产后24-72小时左右,突然发现自己的乳房胀起来了,甚至有的妈妈形容胀成一块板,有的妈妈连胳膊都抬不起来,连乳晕都是平的,硬成石头奶,如果只是胀起来可能大家还不至于太紧张,关键在这个时候,妈妈们发现,用吸奶器很难吸出来,再加大吸力就会疼,手挤挤也就是几滴奶。

所以,妈妈和家人们或者是其他人就会认为:这是堵了!乳腺管太细,奶出不来,不通!这个要按,要揉,要把堵塞揉散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会!

产后,由于胎盘的娩出,孕激素的撤退,我们的身体就开始全能力产奶,乳房并不知道孩子需要多少奶,所以它会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产奶,这就让妈妈们感觉到好像全身的水都堆积到这里来了

大量的乳汁产生,所有的乳腺腺泡都胀起来了变大了,还把旁边的腺管都压到了,所以奶不能很顺利地出来了。打个比方,我们的电线管道,外面包着的硬管就这么大,里面塞了好多条细不同颜色的小管,小管膨胀肿大了,压迫到其他根管道,导致电流不畅。虽然这个比喻并非很恰当,但我们的乳房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并不是哪一根乳腺管里面有东西塞住了,而是整个乳房的腺泡都充满了奶,都胀大起来了挤扁了出来的道路。所以,并不是堵了,不是不通!只是有一个肿胀的过程,这个情况有一个词来形容:生理性乳胀

这个词大家要记住两点:

1、生理性的,这是一个生理过程,在正常喂养的情况下,即使不额外做什么处理,也会自然消退,但是消退时间因人而异。

2、如果外力按揉,也许在外力作用下一些乳汁会从乳头出来,让你觉得哇,乳房通了,痛也值了,但是肿胀的腺泡会因此受伤,破裂,不仅妈妈可能会承受咬紧牙关的疼痛,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外力反而会导致乳腺炎和脓肿的严重后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一定不要大力按摩!

暴力开奶,大家并不陌生。乳房像一团面团一样,被人反复揉搓,挤压,推捏,很多人都可以随意在妈妈的乳房上任意按摩。快快喊停!!!很多妈妈反应生孩子不疼,反而是产后的开奶让妈妈噩梦连连。要知道生理性乳胀其实就是乳房整个充满了乳汁和组织间液,然后随着身体调整逐渐消退的过程,揉面团的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反而会加剧组织伤害。不只是这个时候,整个哺乳期,任何时候,都应该拒绝暴力按摩乳房。

最重要的是,频繁有效地移除乳汁

宝宝出生以后,尽可能早地让宝宝频繁吸吮妈妈的乳房,有效地吸吮,无论奶有多少,都把奶吃到肚子里去,不要留在乳房里(也不要等到下奶了,涨起来了才想到让孩子吃),这样做会降低妈妈出现生理性乳胀的概率。不过,就算好好喂奶了,有一些小乳房的妈妈可能也会感觉到胀奶很厉害,但是,不要害怕!!应该更加频繁地让宝宝吸吮乳房,如果宝宝吃得很好妈妈很舒服,即使胀奶了消退也会更快。

这时候可能有的妈妈才会理解,如果前几天就让孩子吃习惯了奶瓶,孩子就不愿意在妈妈乳房上好好吃奶,即使妈妈乳胀很难受,孩子也不愿帮妈妈把奶吃出来,让乳房好受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产后妈妈不要去琢磨自己有奶没奶,能不能吸出来,都要去好好喂,让孩子掌握好吃乳房的方式,如果孩子吃奶驾轻就熟,这个时候就会派上大用场!!

如果母婴分离,宝宝不在妈妈的身边,或者妈妈乳头凹陷,宝宝无法很好地含接妈妈的乳头,这时候妈妈和家人可以手挤奶,或者借用医用级别的吸奶器来移除乳汁。如果手挤还是不会,你可以请护士或者哺乳顾问帮助你手挤奶,但这不是外力对乳房的按揉,正确的手挤奶也是不痛的,不需要妈妈咬紧牙关,更不需要经历比生孩子还疼的痛苦。

     一定避免不必要的配方奶粉添加

很多妈妈一边忍受着乳房肿胀的痛苦,一边继续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粉。偏好奶嘴的孩子,对于肿胀的乳房流速改变很抗拒,而这样的抗拒让妈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奶,或者堵了奶出不来,孩子吸不出。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自己胀得越来越厉害,奶粉却越加越多。

如果孩子吃不上,可以试着反向按压乳晕因为生理性乳胀,乳晕可能变得水中发硬,乳头可能被拉平,孩子含接不上,这时也可以用反向按压减轻乳晕部分水肿后给宝宝吸吮。具体方法如下:

         1.剪短指甲。

         2.手指放置在乳头的两侧,朝着胸腔方向施压,缓慢地数到50

         3.乳房的每个方向都应该按压到。

         4.用力均衡,避免疼痛。

所以,产后三天左右的石头奶,通常是由于生理性乳胀,但也多少说明了前几天母乳喂养进行得不太好,让宝宝尽早频繁吸吮乳房才能有效预防生理性乳胀。一旦发生也不要紧张,不是盲目的去找所谓的开奶师催乳师,要知道最好的开奶师就是你怀中的宝贝们,请他们帮助你们频繁吮吸(当然要有效吸吮,吸得乳头又破又痛可能不行),期间保持冷敷,放松心情,不加奶粉,4872小时后,乳房肿胀状况会慢慢地消退和缓解。

                                                                                                  (文章来源:育人母乳喂养促进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