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d

绍兴日报:“双下沉、两提升”系列报道 儿科主任下乡记     来源: 绍兴日报     2018-10-23

       

市妇保院与马山镇卫生院建成医联体

平雯在马山镇卫生院坐诊

 

       市妇保院儿科主任平雯认识黄敏这个小男孩,是在一年前。一年来,在越城区马山镇卫生院,她帮他调理,孩子哮喘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平医生“下乡”两年来,诊治了不少像黄敏这样的小朋友。

  不用跑上级医院,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就能获得名医诊治。这是我市医疗卫生领域推行“双下沉、两提升”以来,很多老百姓最真切的获得感。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家门口享受专家随访就医比过去更方便。近日,通过平医生的“下乡记”,记者实地感受了这一医疗体制改革给百姓带来的变化。

  缓解群众“看病难”

  “鸣鸣今天表现不好。都老朋友了,来,张开嘴巴让外婆看看。”10月17日早上,越城区马山镇卫生院的儿科门诊室内,平雯耐心地和一周岁多的小患儿鸣鸣沟通着。孩子在自己外婆的怀里情绪不是很好,这让平医生的检查有些费心。但孩子似乎和她很熟,很快平静下来。天气转冷,孩子的哮喘有复发的迹象,趁着平医生在卫生院坐诊,鸣鸣的外婆张女士便带着孩子来检查一下。

  “能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多了。”张女士说,鸣鸣和飞飞这对双胞胎从出生到现在,已经是平医生的“常客”了。孩子的父母在西安打工,所以平时都是外公外婆在带。过去,孩子一生病,他们坐公交车到市妇保院,排上半天队挂上号才能轮到,回家已很晚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平医生把她在马山镇卫生院的坐诊排期告知了张女士。现在,这对双胞胎看病就不用再跑上级医院了,在马山镇卫生院就能挂到平医生的号,而且当天挂当天看。

  作为市妇保院的儿科哮喘专家,平医生是2016年4月份“下沉”到马山镇卫生院的。这两年来,像鸣鸣这样的随诊患儿大约有20多个。这些小儿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管理和防护。

  让患儿尽量就近看病,这是平医生“下乡”后最大的感触。她说,之前看病从来不问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不了解他们有多辛苦。但“下乡”后,她发现自己以前做得很不够。现在,每星期,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或下夜班时间,她都会出诊半天,来这里为患儿们看病。

  马山坐诊当天,带着一周岁儿子前来复查的叶女士也深有感触。叶女士在上虞区沥海镇上班,开车带孩子到市妇保院看病最快也要40来分钟,但到马山10分钟就够了。“得知平医生在马山坐诊我们就来了,这里方便。”叶女士说。

  下沉基层传帮带

  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怎样把更多的小病留在基层?平主任从两年多的“下乡”经历找到答案,那就是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如今,在马山镇,群众“进城看病”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其实不仅仅是马山卫生院。针对儿科资源紧张现象,市妇保院积极推行“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从人才下沉、专科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支持。自2015年以来,先后与马山镇卫生院、袍江医院、上虞妇幼保健院、嵊州市妇幼保健院、诸暨市妇幼保健院、柯桥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专科联盟医联体关系,每天都有10多个医生下沉到各医联体医院工作,同时安排专家长驻或定期指导。目前,通过医生下沉和技术下沉,很多市民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资源,极大地促进医联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黄敏的咳嗽,几乎每次季节变换时都要发作,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曾住院治疗4次。黄敏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者,每次一发病,请假带孩子到市里医院就诊,坐车、挂号、看医生、治疗……除了费时,车费等一系列费用,也让一家子备感压力。自从平雯在马山镇卫生院坐诊后,一家人轻松不少。

  “最主要是有了规范化诊疗。”马山镇卫生院儿科医生袁华芳说,平主任来了以后,明确了哮喘的早期诊断方法,“雾化吸入”的知晓率大大提高,对规范化诊疗有很大帮助。据了解,过去哮喘患儿在基层卫生院就诊,医生一般考虑静脉用药,但实际上“雾化”处理对慢性病效果更好。这种就医变化,正是由平医生等下沉医生的“传帮带”带来的。尤其是通过新生儿窒息复苏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和儿童哮喘门诊的开展,极大地带动了基层妇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整体医疗业务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