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d

埃博拉出血热 作者: 0168     来源: 健康教育科     2014-08-14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21天,潜伏期没有传染性,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丝状病毒具有嗜细胞性,主要是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质组织细胞,尤其是肝实质细胞。病毒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分布,肝、肾、脾、肺中含量最高。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目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三、临床症状和体征

      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血、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四、预防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旦发现有可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外出旅行者要提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尤其是在海关关口,提醒入境人员如有症状及是就医,并说明旅行史。

      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危重病例需要加强支持性护理,病例往往会脱水,需要以电解质溶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上一篇: 霍乱防治知识

下一篇: 母乳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