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要“淡定”,领导干部该怎么做?

2013-03-08208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3月5日下午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面向未来,要充满信心地来应对新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还得面对新的问题。“在问题面前也急不得,用生活的淡定面对问题”。(大公报《习近平∶突破瓶颈敢涉险,淡定应对新问题》)

“淡定”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为“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这些年来,这个词不仅成为最火的网络流行词之一,也为纸媒、视媒广泛使用。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后表示,“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更加努力做好工作,加快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温家宝的表态很令人鼓舞。老实说,作为一介普通网民,偶更为关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来落实这样一个庄严承诺。窃以为,领导干部作为中央各项政策举措的具体落实者,更应该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要淡定面对工作困难。丘吉尔曾说过:“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有工作,就有困难。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困难。在工作中,领导干部既不能因轻视困难而急躁冒进,也不能因夸大困难而蹑足不前,只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各种困难不足和条件机遇,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勇气和决心,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以淡定的心态去化解各种困难,才能在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

其次,要淡定面对生活诱惑。清代名臣张英曾说,“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这里说的就是纵欲的危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更多。面对这些诱惑,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头脑清醒,慎独、慎微、慎初;同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常怀慎微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思法治之威,防微杜渐,真正做到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只有这样,才不会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错误,才能更加专心致志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第三,要淡定面对个人名利。“不屈于利称之富有,不屈于名可谓高贵”。古往今来,有多少有为之士在名利面前折戟。领导干部应当正确看待名与利、正确看待得与失、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努力杜绝“三年不动就有失落感”的错误观念,绝不能为一己之私去做好大喜功、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事,而应当真正从客观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挥洒心血和汗水,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好公仆。只有沉下心来、淡泊名利,心无旁骛搞建设,才能真正成长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