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经 常 识
女性子宫周期性出血现象,称为月经。月经出现有规律,平均每28天—34天一次,所以叫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形成是因为体内激素水平周期性地变化,子宫内膜随之增生而后脱落、出血所致。一般而言,正常女性只要有排卵就一定有月经,除了怀孕期,一直到停经,月经每月必会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一般在13—15岁之间。大多数女性,初潮之后的几次阴道流血都不太规则。随着女性身体日渐成熟,月经亦逐渐规则化,提前或推后7天内均属于正常。正常的月经色泽鲜红,不凝,约有50毫升左右。月经中除了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粘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有的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下腹坠胀、腰酸、精神不振、头痛疲倦、乳房胀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随症状。
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会出现一系列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可将月经周期分成三期。
1.增殖期(排卵前期) 从月经停止到排卵为止,即月经周期第5—14天(一般月经开始的第1天算起为月经周期第1天)。在此期间内,卵巢中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不断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又使子宫内膜增殖变厚,其中的血管、腺体增生,但腺体呈不分泌状态。卵泡要在此期间结束时才发育成熟并排卵。
2.黄体期(分泌期) 从排卵算起到下次月经开始止,即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排卵后的残余卵泡形成黄体,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大量孕激素。这两种激素,特别是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变厚,其中的血管扩张充血,腺体迂曲并呈分泌状态。这样,子宫内膜变得松软并富含营养物质,子宫也较静止,为受精卵的种殖和发育准备了条件。
3.月经期即是月经周期的第1—5天 内膜脱落和出血是此阶段的特点。由于卵子没有受精机会,黄体就会委缩而变为白体,导致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量迅速减少,使子宫内膜失去两种激素的支持。于是,内膜的厚度突然减少1/5—1/3,组织变得致密,使螺旋血管受压、痉挛、血流受阻,内膜因缺血而坏死,血管也破裂而流血。此时,坏死的内膜脱落所形成的创面,易发生感染。所以,行经期间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并避免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