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专家揭秘地震灾害中获救女性居多的原因

2008-08-103077

——女性生存机会大于男性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坚韧的特性。而女性在灾难中的表现也证实了由于男女身体结构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出女性优势明显大于男性。

      广州日报5月19日报道5月15日下午6时至6时半之间,救援队员在荷花池菜市场幸福村附近的宿舍楼和一旅馆,先后将周娜、董婉霞、徐学蓉三名女性救出。周娜神智清醒,可听懂朋友的话语;董婉霞满脸笑容,向在场人员打出了“V”字手势;徐学蓉更是获救后不久,便站起来要求自行离去。5月15日下午,北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医生谢守菊,她在被海南地震救援队营救出来后,立即和救援队员一起加入了现场医疗队伍。
  
  综合“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新闻,不难看出,很多女性在过了这段时期不但能奇迹生还,而且精神状况也普遍比获救的男子好。

      5月18日,记者在拯救卞刚芬的现场,采访了广州军分区武汉总医院的医师方庆,他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多次参与了抢救被埋人员。他表示,就目前的营救情况来看,获救女性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在身体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处在密封环境下的女性,其生存下来的可能要高于男性。”

    妇科专家也针对这次灾后抢救情况,从专业角度向我们讲解了女性的生理构造特点,并做了相关知识性分析:首先,在心理方面,女性更容易能稳得住情绪,平静的心境会消耗更小的能量,能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撑着更久;此外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皮下脂肪要比男性厚,水分的消耗更少,在同样的环境下,女性出现脱水症状的情况会比男性长;甚至女性身材娇小,更容易在建筑倒塌的情况下找到足够的庇护空间,同时呼吸、分泌等贤臣代谢的强度不如男性,也能贮存更多的生存能量。特别在超过了120小时后,女性的这种优势可以更加体现出来。“一旦出现生还者,女性将会占绝对多数。”

      当然,这是特殊情况,大部分情况下,女性身体的承受能力却是不如男性的,更由于独特的生理构造、生育和哺乳的消耗,使得女性更加容易受到疾患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