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婴幼儿语言能力早期开发就成了其早教的关键。早期语言开发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要想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就要重视婴幼儿的早期语言开发。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的父母仍容易闯进语言教育的误区。这里列出了父母们常犯的四个错误,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误区一: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听是学说话的前提,也是刺激说话欲望的手段。在新生儿时期,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通过家长的声音,能够掌握词汇、语调等基本的语感。如果忽视新生儿时期的语言教育,就无法挖掘孩子在语言方面的潜力,因此必须从新生儿时期开始为孩子打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妈妈总是冲着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告诉他:“妈妈在给你穿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误区二: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语指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儿语。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当孩子用儿语说话时,家长不要重复孩子的话,而是应该用正确的语言回应。
误区三: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误发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音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四:过快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却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时,如果宝宝指着水杯,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杯递给他,这种过快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地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提供语言模仿的榜样;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孩子说话;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言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开展语言游戏,提高听力和发音水平;开展早期阅读;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相信经过不断训练,宝宝会讲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