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 新学期一开学 一年级小学生“多动症”多发? |
新学期伊始,有不少孩子都面临着改变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和大学,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普及、电子产品泛滥的年代,从五六岁的儿童到初高中的青春少年,可能都面临着面对电脑、手机带来的诱惑,在不少表面看起来网络成瘾的孩子,其实隐藏着不少心理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妇保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余红,也走访了市第七医院的心理治疗师梁胜林医生,共同来解这一道网瘾背后的难题。 (撰文 记者 李丽) 多动症为何多发? 健康提示:家长切记不要将玩手机和游戏作为对孩子的奖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在成长时的物质享受越来越好,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呢?据了解,绝大多数的少年罪犯都是因为精神人格上有所欠缺。 或许是因为独生子女从小没有玩伴,或者是因竞争激烈而不得不从小就被关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现在的孩子们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感觉统合失调以及多动症。 市妇保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余红向记者介绍,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症状是好动不安,语言发育迟缓,不会阅读、计算,丢三落四,胆小孤僻,情绪暴躁、人际关系不良,体育能力、音乐能力都很差等;而多动症主要的表现是上课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影响课堂纪律、作业粗心等。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举动,特别是男孩子,都会认为这只是简单的调皮,等他(她)年纪大些了应该也会好一点。所以一般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不受重视,只有当他们上了小学,有老师向家长告状孩子刻意破坏课堂纪律或者与同伴相处关系不佳的时候,家长才会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近期正逢开学,所以在市妇保院有不少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被家长带着来看门诊。 余主任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玩伴也就算了,家长甚至都不让他们做些家务活,其实这样是不对的,适当地做些家务或者手工活,可以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另外,如果家长有空,应该多带孩子出去玩,多与同伴交流,不要总是让孩子闷在家中。”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呢?余主任提到,药物治疗当然是其中一个方法,但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才会建议使用药物,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家长最好使用“行为矫正法”,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鼓励或奖励,但要注意奖励必须恰当。“很多家长把玩电脑、手机游戏或看电视当作给孩子表现好的奖励,家长们可能觉得孩子在玩游戏、看电视的时候很乖很安静,他们便可以专心去做事了,但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对的,甚至是一种误导,这会让孩子们真的把玩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看电视当作了一种‘奖励’,一种积极的东西,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余主任特别强调。 做了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市第七医院梁胜林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过不少与网络关系密切的咨询。他告诉记者,在所有的咨询中,真正意义上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其实不多,而最多的就是表现为依赖网络,但背后其实是对教育、对老师、对家长不满的一种青少年心态问题。“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初二、初三,高二、高三,他们通过上网来表达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满,或者是通过网络完成自我的一种满足。这个表象的背后则是这些孩子在学校、家庭中得不到赞赏,他们很可能是对自我标准比较高,但现实却无法达到的类型,通过网络或者游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寻找成功的喜悦。”梁医生告诉记者。 而真正达到网络成瘾标准的孩子在咨询中反而是少数的,因为成瘾的判断除了过分使用和依赖之外,停止使用可能发生戒断反应,比如情绪暴躁、焦虑、躯体反应严重等。在大部分的孩子中,即使使用网络的时间比较长,但说不上一定是成瘾。 梁医生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原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就比较弱,并且有很强的叛逆心、攀比心,目前电脑、网络和游戏都是如此的普及,所以比较容易陷入网络。但是这样的孩子除了与家长、老师沟通不良之外,还往往是人际关系比较差、兴趣爱好比较少的人。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家长的教养有关。孩子出去玩,家长可能限定好了时间和孩子的朋友圈,回家之后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脑,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很听话的读会书,但这样的方式可能让孩子非常的压抑,即使培养出了会读书的孩子,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也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大问题!”梁医生说,孩子对抗生存环境的最典型的做法是不上学和上网,而他们的心理动机往往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听你的,不让你舒服”,所以在临床咨询中,有不少孩子出现了厌学——上网“成瘾”——退学的三部曲。 对于网瘾,心理专家表示从某个层面上来讲应该用宽容的方式来看,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小的时候不能放纵孩子玩手机、电脑和游戏,但是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也不应该控制得太严格,网络哪怕是游戏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掌握教育孩子的度,要给孩子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多让孩子交朋友,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让孩子出门走走,多运动等等,都是让孩子从小有良好心态的方法。

市妇保院的这个保健室,每天都会迎来不少咨询小儿多动症的家长和孩子。(记者 王丽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