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知识

2013-08-062621
·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
  正常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而真正参与循环的血量只占全身血液的70%~80%,其余的则贮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时,贮存在“人体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命期约120天,白细胞约7~14天,血小板约7~9天,即使不献血,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也会衰老死亡。献血2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而且献血后能刺激人体造血功能,使之旺盛地造血,故适量献血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再者为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浆中的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若血液中含量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血浆呈红色。

·血液的生成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安全的血液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这样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各人的体重来决定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4000-11000个白血球,15-40万个血小板。另外,同样体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
亲属间输血安全吗?
  有人认为病人输用亲属的血液最安全,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的危险性要大的多。当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的HLA单倍型相同时,受血者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缺乏抗供血者的反应,输血后把供血者的血液误认为是自身的血液,不予排斥。而供知者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则把受血者的血液淋巴结细胞辨认出非自身的淋巴细胞予以排斥,从而导致致命性的GVHD。因此,病人的输血治疗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亲属献血后由可由中心血站调剂使用。

·输血为什么有风险?
  由于输血后有一定比例的受血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分类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近年来对输血传染病已加强控制,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早期传染病存在病毒感染"窗口期"而难以检出,有极少数受血者会因输血而面临得传染病的危险,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输血前,经治医生应详尽告诉病人输血的风险,并请病人家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怎样配合医生进行输血?
  输血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输哪种成分血或血制品和输血的量; 患者应该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如以前是否输过血,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Rh阴性还是阳性;有生育史的妇女,如孩子在出生一周内是否发生严重黄疸、贫血(可能因胎母免疫,母亲体内产生针对孩子红细胞的血型抗体,可使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这时母亲在输血前要做ABO血型以外抗体的检查,以确保母亲的安全。提倡输成分血或血制品,树立缺什么补什么科学合理和安全有效的输血观念。切勿想要补身体而要求输血。禁止输“安慰血”、“人情血”。

·输血尽量不输新鲜血
   1、新鲜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
   2、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
   3、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摄氏度可生存3天,因而3天内的血液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超越3天的血反而安全。
   4、如输血目的是补充血小板、粒细胞,12小时以内的血才算新鲜,但所含血小板、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量效果。因而,输新鲜血弊大利小,不主张输用。

·输成分血有什么好处?
  输成分血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对病情需要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
   2.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因为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3.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长期的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可以保存1年;短期的如血小板在22C震荡箱内保存35天随时可用。
   4. 一血多用,节省血源。血液来自健康人的无私贡献,是宝贵的资源,将一袋血分成各种成分就可派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如某市每年献血35万单位,而制成成分血即有70100万单位。
   5. 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大多数输血患者并不需要这些成分。

  现代输血治疗已普遍进入使用成分输血的阶段,全血已基本不用。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输血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90%以上,输全血不到10%。我国也已普遍采用成分输血,上海的成分输血率已达97%以上。

·什么叫做“自身输血”?有什么好处?
  自身输血就是把自己的血液贮存或收集起来,留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入体内。由于人体的血液是在不断新陈代谢的,抽取少量的血后,体内会很快生长出来,况且平时就有一部分血液贮备在组织器官内,所以不会影响健康。
  自身输血最为安全,可发防止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稀有血型或特殊患者(IgM缺乏等)更宜自身输血;适量多次的自身采血可刺激血液再生,使术后患者造血加快;又可缓解血源紧张;节省费用等。

·O型血者是危险的万能供血者
   O型血者的血清中含有天然抗A和抗B抗体,当O型血输入A型、B型或AB型血的人体内时,O型血中的抗A和抗B抗体就会和以上三种血型的人的红细胞结合(因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相应的A抗原或B抗原),使红细胞遭到破坏而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地血源紧缺及输血科学水平低下,以致在同型血源缺乏时不得不采取O型血作为抢救的“万能血”,这是基于输注少量O型血时,因天然抗A、抗B抗体被受血者大量的血液所稀释,破坏红细胞的可能性降低的缘故。事实表明,当上述三种血型者输注较多O型血(特别是抗A、抗B效价大于32)时,受血者则容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现已发现O血液里的有些抗A、抗B抗体是免疫性抗体,如果将这种O型血输入不同血型的受血者体内,更容易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可使红细胞形成球形细胞,使红细胞脆性增加,缩短红细胞寿命,严重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因此,O型血者是危险的万能供血者。
 
 Rh阴性患者是否只能用Rh阴性血?

    前不久有一则传播甚广的微博:上海一位28岁的博士生因颅脑手术急需600毫升稀缺的Rh阴性AB型血液。在医院与采供血机构协调沟通良好的情况下,这位博士生的手术得以顺利完成。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类似的因为急需Rh阴性血向社会告急求助的信息常见于媒体与网络。在人们熟悉的ABO血型之外,Rh血型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1、什么是Rh血型?

   Rh血型是目前已知的三十种人类血型系统之一,它的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种人类血型系统。Rh抗原家族中临床意义最重要的是D抗原,红细胞表面具有D抗原的人称为Rh阳性,否则就是Rh阴性。因此,Rh阳性也称为RhD阳性或D阳性,Rh阴性也可称为RhD阴性或D阴性。Rh血型对于产科尤为重要,如果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有可能进入母体循环使其产生同种抗体;当她再次怀上Rh阳性胎儿时,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发生急性溶血反应而死亡。

    2、为何Rh阴性患者的临床用血常常出现血源紧张的状况?

    Rh阴性血型在高加索人(即白种人)中比例较高,约占15%17%,在非洲裔人中占3%5%,亚裔中平均不到1%。中国人Rh阴性血型的比例约为0.3%0.5%。可以看出,在我国Rh阴性用血者与献血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都很低,因此,采供血机构的Rh阴性血库存量也较低,这就使得Rh阴性血库存的抗缓冲能力相对较弱,在出现临床Rh阴性患者用血较为集中或用量较大时就可能出现Rh阴性血供应紧张的状况,也常常引起媒体及公众的高度关注。但是,Rh阴性患者是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输注Rh阴性血,否则就会发生溶血反应呢?

    3Rh阴性患者使用Rh阳性血一定会发生溶血反应吗?

    发生Rh溶血反应的前提是受血者体内有抗D抗体,输入的红细胞携带有D抗原,继而因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发生溶血,体内没有抗D抗体的Rh阴性患者即使输注了Rh阳性血,也不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除了曾接受过Rh阳性血输注的人,和曾经怀过Rh阳性胎儿的女性外,Rh阴性的人体内是没有抗D抗体的。那么,如果Rh阴性患者使用了Rh阳性血,产生了抗D抗体,岂不是给他(她)以后再次用血或怀孕带来风险?

    4Rh阴性患者接受Rh阳性血是否一定会产生抗D抗体?

事实上,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血输注后,并非一定会产生抗D抗体,这与受血者免疫状态、输入血液制品的种类、红细胞的量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有关。据200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报道,161名外伤患者接受了未做交叉配型的O型血581单位,其中10Rh阴性患者接受了Rh阳性血,仅有一名患者产生了抗D抗体。另据2011年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医学中心的统计,132名患者接受了紧急输血共3966单位,其中9Rh阴性患者接受了Rh阳性血,同样仅一名患者产生了抗体。相关研究还提示,对于接受Rh阳性血输注的Rh阴性患者而言,严重外伤等重症患者由于免疫反应水平降低,产生抗体的机率更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Rh阴性的亚洲人中,有三分之一属于DEL表型,这种表型的人接受Rh阳性红细胞是不会产生抗D抗体的。因此,全面准确的血液免疫学检查,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来源与用血安全。

    5Rh阴性患者的输血应以救治生命为首要原则

    综上所述,对于Rh阴性患者的用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给予Rh阴性血;但在病情危重急需用血时,应以救治生命为首要原则,可以给予配型相合的Rh阳性血;甚或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生命,给予未做交叉配型的Rh阳性O型血。即便对于女性,生命权也重于生育权,决不能因寻求Rh阴性血贻误抢救时机而导致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