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用公筷从我做起

2016-04-272652

       亲友相聚、围桌共餐是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了表示亲近友好,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菜也是餐桌上常见的场景。即使有些餐馆提供公筷,不少人也会觉得公筷私筷换来换去很麻烦,所以在很多场合公筷也成了摆设。但一盘菜中多双筷子夹来夹去,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病原传播的机会。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我们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之一。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全社会应该推广公筷行动:健康用餐,使用公筷,从我做起。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病从口入感染健康人,最常见的途径就是使用筷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触筷子,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用筷子夹菜,有时还会互相夹菜,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如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80%。重要媒介可能就是筷子。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还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欧美人由于习惯分餐制,所以该菌的感染率明显低于中国人。

       筷子还是多种疾病的推手。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唾液中含有肝炎病毒,经过筷子的传播,会进入健康人消化道中,有可能传染到健康人身上。又如曾一度在安徽高发的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筷子可能就是帮凶。 6岁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即便在幼儿园也应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餐具。         

       中国人喜欢用个人的筷子夹来夹去,实践证明这是对健康有害的。通过餐桌传播疾病,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急需形成社会共识,来切实加以改变。现在,人们之间接触非常频繁,接触少不了聚餐,建议在聚餐和家庭用餐中要使用公筷或专用餐具。

      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场景:大家在外就餐时,在每盘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摆上公筷公勺,食客用公筷拨出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这样既避免了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实行公筷制后,没有吃完的食物,也可以放心地打包回家,减少食物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