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朋友圈在转发一则消息,主要是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去游泳玩水,回家后男孩说很困,就去睡觉了。1个小时后,妈妈发现男孩脸上覆盖了一层白色泡沫,送医抢救后,最后诊断“干性溺水”,导致男孩死亡。
很多孕妈妈就来问小编,这么危险,什么是干性溺水?宝宝呛奶是不是也是会干性溺水?我们自己喝水呛到了是不是也会这样?.......
这里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不科学的。目前已不再使用“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的概念。正确的概念是“淹溺”;游泳的时候并没有发生呛水、挣扎和急救,好好的回家,怎么会发生呼吸衰竭?这样的信息没有进行足够清晰的阐述,极容易导致普通公众的恐慌。宝宝呛奶、喝水呛到更加不是淹溺的范畴了。
国际复苏联盟(ILCOR)将淹溺定义为一种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淹溺并非时间上某一点的概念,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它可阻止人进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之后,无论患者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淹溺概念的范畴。淹溺(drowing)可分为淹没(submersion)和浸泡(immersion)。如果淹溺者被救,淹溺过程则中断,称为“非致命性淹溺”。如果是因为淹溺而在任何时候导致死亡的,那么就叫做“致命性淹溺”。不再使用“湿或干性淹溺"、"主动/被动/静默性淹溺"、"二次淹溺"、“濒临淹溺”等名词。
今年暑假以来,浙大儿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中心)已经收治6名溺水患儿,最小2岁,最大7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淹溺,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有40人因淹溺而丧失性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则成为头号杀手。临床证明,第一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的抢救可以改变预后。
淹溺的致死原因:缺氧
当患者被水淹没时之后,淹溺者起初会屏住呼吸,在这一过程中,淹溺者会反复吞水。随着屏气的进行,淹溺者会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水被吸入肺内。在很多成年人肺中发现大约有150mL的液体,这个液体量(2.2ml/kg)已足够引起机体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虽然吸入1500mL的液体量会改变机体内环境,但实际临床中极少发生。
研究显示,无论肺内水量多少,亦或是吸入海水还是淡水,从临床的角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这几种情况共同之处都是缺氧。
通过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无论是现场第一目击者还是专业人员,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淹溺的急救措施:
欧洲复苏协会提出了淹溺生存链的概念,它包括五个关键的环节:预防、识别、提供漂浮物、脱离水面、现场急救。
当发生淹溺事件,第一目击者应立刻启动现场救援程序。首先应呼叫周围群众的援助,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有条件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110消防人员。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应注意言简意赅,特别要讲清楚具体地点。先说区县、再说街道及门牌号码,最好约定明显城市或野外标志物等候,一旦急救车到来可迅速引领医疗人员到现场。不要主动挂掉电话,并保持呼叫电话不被占线。呼叫者应服从于调度人员的询问程序,如有可能,可在调度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判断,如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可在120调度指导下进行徒手心肺复苏。
徒手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应遵循A-B-C-D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早期除颤。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方法的控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氏手法(Heimlich maneuver )。用5-10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按压与通气比遵循30:2。
关于水中人工呼吸的说明:对于呼吸停止者,尽早开始人工呼吸可增加复苏成功率。专业救生人员可在漂浮救援设施的支持下实施水中通气。不建议非专业救生人员在水中为淹溺者进行人工呼吸。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和有效人工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早期除颤:在CPR开始后尽快使用AED。将患者胸壁擦干,连上AED电极片,打开AED,按照AED提示进行电击。如果患者在水中,使用AED时应将患者脱离水源。但当患者躺在雪中或冰上时仍可以常规使用AED。
预防才是硬道理:
1、过饱、空腹、酒后、药后、身体不适者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
2、儿童、老年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
3、游泳前应做好热身、适应水温,减少抽筋和心脏病发作的机会。
4、远离激流,避免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充气式游泳圈。
5、不建议公众使用过度换气的方法进行水下闭气前的准备。
6、如有可能,应从儿童期尽早开始进行游泳训练。
7、在人群中普及心肺复苏术可大大提高淹溺抢救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