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远离这类慢性盆腔痛

2025-11-2537

疼痛是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感受,有一种疼痛,让许多女性深受困扰,辗转就诊于医院很多科室,却难以找到病因,甚至怀疑是不是得了“怪病”,这种痛就是慢性盆腔痛。

33岁的岳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7年前无诱因出现下腹、下腰胀痛,曾就诊多家医院的骨科、妇科、中医科等科室,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及慢性盆腔炎,接受了正骨、抗炎、艾灸理疗等各种治疗,但疼痛始终未缓解备受折磨。后来,岳女士经过“慢性盆腔痛多学科协作门诊”的多名专家会诊后,确诊为盆腔淤血综合征,接受了右侧卵巢静脉弹策圈栓塞术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3个月,岳女士的疼痛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什么是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

慢性盆腔痛是指来源于盆腔及骨盆周围组织结构或者器官,出现非周期性间断或持续性超过6个月的疼痛,影响患者的社会行为和生活质量,或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的一组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指脐部以下至大腿根部以上的长期疼痛。慢性盆腔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病因可能涉及生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相关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30%的慢性盆腔痛患者最终明确的病因是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不畅,盆腔静脉充盈、淤血,甚至反流引起的一种独特疾病。它是一种表现多样的血管性疾病,由于病变血管位于盆腔,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常被漏诊、误诊。

100名女性中,大约有10人存在盆腔淤血问题,而10名患者中,能被检出的只有1人。所以,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可谓是一个“罕见”的“常见病”。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三痛、二多、一少”,即下腹坠痛、低位腰痛、深部性交痛;月经量多、阴道分泌物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

盆腔静脉超声是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初步筛查手段,费用低,检查方便,应用广泛,但对超声医生技术要求高。增强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直观显示子宫及卵巢旁静脉迁曲扩张,是目前诊断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最佳手段。经导管选择性静脉造影是明确诊断盆腔淤血综合征的金标准,可同期实施手术治疗。

防治可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

目前,对于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介人治疗,其中微创介人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疗效佳、副作用小等优点,多为首选。此外,家人还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和疏导,增强患者的配合度以及治愈信心。

疾病预防始终优先于治疗,且比治疗更为重要。对于盆腔淤血综合征而言,预防的核心在于减小腹盆腔压力,通过调整生活细节来阻断发病链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在力学防护上,要避免连续站立超过2小时,长时间站立易增加腹盆腔静脉压力。若因工作等原因需长时间站立,可使用压力值为20~30毫米汞柱的梯度压力袜,帮助减轻下肢及盆腔静脉负担。睡眠时可适当抬高臀部10厘米左右,这样能促进盆腔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

运动选择上,可坚持做凯格尔运动,每天进行3组,每组15次。凯格尔运动能够帮助强化盆底肌功能,增强盆底肌肉对静脉的支撑作用,助力静脉回流。日常运动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这类运动对盆腔压力影响较小,相比跑步等负重运动更适合预防盆腔淤血。

激素管理方面,要谨慎使用口服避孕药,因为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能会加重盆腔静脉扩张,增加发病风险;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若需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建议优先选择经皮雌激素替代方式,这种方式对盆腔静脉的影响相对较小。

针对特殊人群,孕妇在孕20周后,建议选择左侧卧位睡眠,左侧卧位有助于减轻子宫对盆腔静脉的压迫,同时可穿戴医用弹力裤,辅助缓解静脉压力。有便秘问题的人,每日应保证摄入25克膳食纤维,通过调整饮食改善便秘,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诱发或加重盆腔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