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小动作不断,在家也坐不住,一有“风吹草动”就特别“关心”
“多动症”不是孩子“故意捣乱”
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多动”到成年
小刚读一年级已有几个月了,可老师向小刚的妈妈反映,小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不停,而且最近发现小刚与同学相处也有问题,容易与小朋友发生争吵或冲突。听老师一说,小刚妈妈也向老师诉苦:这孩子在家也坐不住,只爱玩耍,写作业拖拖拉拉,还经常拿个东西玩个不停。只要门外一有“风吹草动”,他立马从房间里飞出来打听消息。只有在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玩电脑游戏时才表现得特别专心,叫他也不理你。而最近小刚不像以前容易管教,常要与父母“争论”,总有自己的歪理,脾气越来越差。于是,老师建议小刚妈妈带小孩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病。
昨天,小刚妈妈带孩子来到市妇保院就诊,经医生仔细检查,确诊小刚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平时大家所说的多动症。“小刚在3岁上幼儿园时就比较活跃,坐不住。玩游戏时经常破坏游戏规则,听故事时经常站起来走动。平时喜欢蹦蹦跳跳,并经常爬到桌子上玩耍。我当时总认为男孩子‘调皮’一点,原来真是病了。”小刚的妈妈无奈地说。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上课坐不住,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做个不停,屁股在椅子上扭动,或任意离开座位。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好冲动,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不受同学欢迎。这样会使小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余红介绍,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一般为3%~5%,且男孩的患病比例高于女孩。患儿大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患病率在1.3%~13.4%。很多家长都像小刚的父母一样,孩子学龄前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这一行为,直到上小学后才来就诊。
余主任建议有“多动症”孩子的家庭,家长应改进教育孩子的方式,具体要根据家庭环境和小孩的个性而灵活运用。在治疗方面,合理使用药物和感统训练的应用,效果会比较好。部分家长认为药物有副作用,不敢用药,而有些家长盲目要求医生为其小孩用药或因为小孩吃了多动症的药物效果十分明显而放松管理,这些都是不对的。此外,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十分有益,12周岁以内的多动症孩子都适合做此训练。
“门诊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一些家长,在孩子面临期中期末考试时,要求给孩子用药,但到寒暑假期间却没有按时复诊或用药,这样都是不科学的,对孩子的系统治疗不利。因为‘多动症’虽然是一种可以治疗的障碍,但属于慢性疾病。”余主任还提醒家长,有的孩子一直到初三才来就诊,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效果也会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