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4 丨
2052 丨
“走进医院、走近医生、走近护士”系列报道
他们这样创造生命“奇迹”
你若是市区人,若要生孩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市妇幼保健院(简称“市妇保院”)生。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市妇保院年分娩数逐年递增,每年分娩人次在10000以上。那么,作为绍兴地区第一大“生产”医院,他们有哪些“独门利器”呢?日前,笔者花两天时间分别走进市妇保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和分娩室,给大家“揭开”里面的“秘密”。
这里监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
采访对象: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主任蒋叶均、护士长胡春梅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10组关于全球卫生状况的最新数据,其中有一组数据是这样表述的:“早产是全世界新生儿的主要杀手,每年有1500万婴儿(约为婴儿的1/10)出生过早(在怀孕37周之前出生并存活),早产并发症每年造成100多万例死亡。”情况真的如此吗?
在市妇保院的13楼,有大半层属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在这里住着一批早产儿或病儿,这里面一般人很难进去,连住在里面的新生儿的长辈来探望,也只能等在门边的窗户,由护士抱出来瞄上一眼。于是,这里成了一个“封闭的陌生空间”。
经医院同意,笔者经过换鞋、换衣、消毒等繁琐的准备,终于在护士长胡春梅的带领下,得以进入NICU,目睹这一“神秘”的地方。
里面的空间不大,除了医生办公室、配药区、抢救室外,剩下两个区域就是大“病房”了,里面住着58位“病人”。其中一个区域里的婴儿稍小点,他们大多数还躺在透明的保暖箱里,为了避免外界光线刺激,有的保暖箱还盖着遮光罩,有的保暖箱里的婴儿还戴着护眼罩(据胡春梅介绍,这是给婴儿进行光疗时避免伤及婴儿眼睛)。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笔者留意到,胡春梅每次要接触新的婴儿时,总要用“病床”前的消毒液洗一下手。胡春梅解释说,这是科室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皮肤接触,对新生儿造成交叉感染。据了解,胡春梅在NICU干了25年,这些年来,每年有2500个左右的新生儿经过胡春梅带领的护士团队护理,“暂住”的时间短则7天,长则两三个月。
“尽管在这里工作,与外界接触会少些,但这里让我们看到新生命的诞生。”在NICU工作了25年的蒋叶均主任这样对笔者说,“通过我们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看着一个个婴儿转危为安,重新和父母团聚,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听到家长说谢谢,尽管只有两个字,我们也满足了。”
“这些年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早产儿越来越多,占到新生儿的10%,”蒋叶均说,“由于早产儿器官还没有发育完整,抵抗力差,因此,我们对他们呵护得更加仔细。遇到有的新生儿症状突变,无论何时,我们医生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处理,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助产士的手
采访对象:分娩室助产士何卫权
市妇保院的分娩室在14楼。在分娩室助产士的陪同下,笔者换好鞋子,穿过狭窄的医护人员休息更衣的区域,径直往里走。“对不起,前面就是产房了,你不能进去。”突然,陪同的助产士笑着对笔者说,“你就在这间办公室采访吧”。
“在产科其实真的很累的。压力也很大,这里与外科内科不一样,他们是诊断明确后进行治疗,而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再采取措施。”
干了40年助产士、亲手接生新生儿近2万人的何卫权快人快语地说:“你看我们的手,都变形了。”“为了能让胎儿自然分娩,有时胎儿的位置不对,我们就用手去托和纠正,”何卫权解释道,“这是体力活呀,久而久之,手关节也就‘变形’了。”
“当助产士累是累,快乐的时候更多。当我们把婴儿和产妇平安地一起交给产妇的家属,那时我们可高兴了。特别是当家属说谢谢时,更是开心。”
“由于工作时间长了,为两代人接生的也有不少了。母亲在这里生下女儿,女儿又来这里生下一代。”何卫权说,“走在街上,遇到三代人一起向我打招呼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休息时科室来电话。”何卫权说,“既然是生产,就有风险,我们医生和助产士来也称之为意外概率。我们明白对遇到风险的病人而言,那紧张可是百分百的。所以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
“可是有的家属就是不理解啊,特别是一些带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很无奈,但也理解家属的心态。”
“我有个感觉,我们助产士做得越长,对产妇是个福音。只可惜我年纪到了,也快退休了。”何卫权说,“为了减少产妇的痛苦,市妇保院推出了无痛分娩。”
据了解,此法在国外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主要原理是麻醉感觉神经,减轻产妇生产时的痛感,当然,此项生产必须有助产士全程陪同,还要根据产妇的需求和身体状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