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需要去医院排队,只要动动鼠标,就可向“名医”咨询,就医吃药。
如今,网上问诊正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青睐。
然而,看病非小事,有的病情复杂且个体差异大,更因为一些网站的良莠不齐,很可能投错医、吃错药。而且,目前尚无明确的法规对此加以规范,一旦出现问题,维权也很难。
因此,网上问诊,作为参考不无裨益,若要照此就医拿药,还是慎重为好。
网上问诊静脉曲张
27岁的小金,一宅男,因为工作围着电脑转——开发游戏软件,他习惯于动动鼠标搞定生活中的诸多事情,这其中也包括看病。
上月初,小金觉得小腿隐隐作痛,他没太在意。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一周过去了,疼痛加剧,脚踝处有些浮肿,小腿上的血管隐隐凸起。
小金有点担心了,他打开电脑向“度娘”求助,希望寻找到“同病相怜”者。通过查询,他判断自己得了静脉曲张。
随后小金打开了一家正规的医疗咨询网站,利用在线交流,他向医生具体描述了自己的病情,并按照对方要求上传了一些小腿患处的照片,医生初步判断他的病是静脉曲张,这个结果跟自己的判断一致。网上的医生很耐心地解答了他的各种疑问,并建议他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进行检查。
第二天,小金前往本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被确诊为静脉曲张。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并告诉他注意事项。小金发现,医院医生的处方与之前网上问诊时的答复类似。
到医院就诊后,小金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静脉曲张是一种慢性病,难以一下子根治,于是,他时不时地上网询问这方面的康复保健知识。
类似小金这样自己网上看病,并非个例。
记者了解到,上网看病的人群主要为:一是图方便的年轻人;二是疑难杂症寻求良方。另外,有些疾病涉及患者一些隐私,通过网络咨询要比直接面对医生更好一些。
不靠谱的“包治痘痘”
绍兴人佳佳就读杭州一高校,满脸青春痘成了她的心病。
去年中秋节,一家标着“保证根治痘痘”字样的专业医疗网站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网络查询,她发现众多患者的评语都说药物很有效。于是她花了25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药物。很快她就收到了快递来的药品。
佳佳幻想着从此只有青春没有痘痘的脸庞。只是一个月后,她依然满脸痘痘。
所谓的“根治”无从谈起。
今年5月份,佳佳又在网上查询有关去除痘印和治疗痘痘的方法,偶然点开上海一医院的官网,一个自称姓吕的医生在网上主动热情地招呼佳佳。有了第一次的“上当”经历,佳佳告诫自己绝对不再购买药品,只是咨询。吕医生先是询问她的痘龄,接着给她分析了痘痘的成因,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吕医生认为,“根据你的情况,推荐你做一种‘OPT激光祛痘’,非常适合你的治疗。”
袪痘心切的佳佳又心动了,她应吕医生要求,与院方预约,周末从杭州赶到上海去做了“OPT激光祛痘”。
“网上告诉我‘激光祛痘’需要30分钟,实际上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就花了我1200元。”佳佳说。
吕医生告诉她,10天后痘痘就会不见。可是10天后,佳佳的痘痘依然猛长。
待佳佳再去咨询时,院方发给她几条短信,再向她推荐药品……
这两次网络问诊,让佳佳对网上看病失去信心。
无独有偶。陈女士也有过网上看病“上当”的经历,她的母亲患尿毒症两年多,也曾跑到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知名肾病门诊求治过,病情依旧。陈女士冒着试试看的心情,想给母亲在网上寻找所谓的秘方。
她在百度上输入肾病医院字样,一家肾病专科医院就出来了,随即跳出一个抖动窗口——在线专家问答。
陈女士把母亲的病情扼要描述后,这位王专家称,“可以康复的,请病人到我院看病。”
这让陈女士起疑心,尿毒症是全世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而这位王专家通过这么简单的交流,就敢说有办法康复?
此后,这个王专家不断打电话给陈女士,询问她的母亲为何不到医院就诊。陈女士不胜其扰,不再理会他。
不可盲目相信
眼下,网上看病形式很多,有APP移动咨询、远程沟通、在线咨询等等。
记者注意到,提供网络医疗咨询服务的有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一些医药公司。公立医院创建的网站相对权威,“软肋”是不重视与网民的在线互动,大多数只有“病人留言”这一项;而民营医院和医药公司则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且服务热情。
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医生莫剑看来,网上看病可能出现严重失误,其后果比网上购到假货要更加严重。
他以皮肤科为例,医生看病更重要的是看皮损,但是网络“隔空看病”——通过单纯描述的症状,或者几张照片,很难确诊。而很多患者医学知识有限,并不清楚自己的病情,而且病情还有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误诊。
“鉴于目前网络问诊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患者在网上看病买药,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责。所以市民切不可盲目轻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