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恩赐,今年四万“小天使”降生古城
生育巅峰,“白衣天使”竭尽全力“度峰”
市妇保院不断刷新出生速度,最高峰一个小时出生9个“马宝宝”
今后一段时间仍处于出生高峰,产妇分娩可以选择错峰分流
近日,一份来自市人口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市本地出生人数为31680人,预计接下来的11月和12月,还有8167个“小马仔”等待降生。一般来说,实际分娩数往往会比预测数还要多。因此,2014年全年出生人口将稳超4万大关,当之无愧成为十年一遇的生育大年。
透过这一串数字,可以想象各大医院的产科面临的巨大压力。承担全市四分之一分娩量的市妇保院,今年1~10月份,产科门、急诊数139712人次,同比增长34.73%,分娩数10647人次,同比增长23.99%。根据分娩人数预测,今年的最后两个月,市妇保院分娩人数将比上年同比增长46.49%。用市妇保院院长何炳福的话来说,“以往每年10月份开始生育高峰,现在全年都是高峰,从10月份开始更是高峰中的巅峰。”
面临这样一个“巅峰时刻”,市妇保院的医生护士处在怎样一个状态,他们将如何竭尽全力地挖掘内部潜力平稳“度峰”?
A.生育巅峰
一小时出生9个“马宝宝”
这是怎样的速度?
早晨7点,市妇保院门诊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市民在排队等待挂号,其中不少是孕产妇和其家属。而有一些手里拿着医生开具的住院单的孕产妇家属,则是半夜就来这里排队,等待入院待产。因为医院里床位实在太紧张了。
今年出生人口之多,排队等待生产的情形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我市居民婚育观念受民间习俗影响较大,明年是羊年,而今年则是60年一遇的“金马年”,很多年轻夫妇想努力怀上“马宝宝”。据市人口计生委的调查,越城区和柯桥区两地这个状况尤为明显。
而今年又是我省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第一年。一些初婚夫妇有“生二胎”的打算,考虑到生育两个孩子需要留有时间间隔,便提前了生育时间。还有一些已经生过一胎的夫妇,在新政出台后,趁还可以生育,也赶在今年生宝宝。
“市妇保院的产科业务总量大,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医院多年来业务建设的成效。作为绍兴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越城区9成左右的婴儿出生在市妇保院,使得医院的产科床位和医护人员一直非常紧张。”市妇保院副院长方敏介绍,仅今年10月份出生的人数就近1500人,几乎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半。而11月份出生的宝宝数量还会更多。“最忙的时候一个小时要出生9个宝宝,这是建院以来遇到的最快速度了。”
另一方面,目前市妇保院产科急危重病人所占比例增多,也造成了医院的整体负荷进一步加重。据介绍,今年10月份,市妇保院收治急危重产妇的比例为69.10%,除了市本级的孕产妇外,我市各县市区的高危因素的孕妇,也都选择来市妇保院分娩。这也加重了医院危急重孕产妇的救治负担,进一步加剧了床位紧张,一些相关科室如B超、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监护中心的工作量也急剧上升。
B.深度挖潜
产妇多工作量剧增
医护人员个个超负荷
食堂也被改造成产房
“尽管床位紧张,但这么多孕产妇等待入院,不想办法收进来对不起老百姓,想尽办法收进来,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实在太大。”院长何炳福说,为了每一个“马宝宝”能够平安降生,医务人员没日没夜地超负荷工作,“很多刚当上妈妈的女医生,牺牲哺乳的时间来加班加点给产妇提供服务。”
据市妇保院负责人透露,面对今年的生育分娩高峰,医院方面也在不断深挖潜力,在产科建设、便民服务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其中,对原手术室、分娩室、新生儿监护中心等进行了改造,将原食堂的场地改造成产科病房,取消特需病房,改为双人房,压缩妇科床位,目前共增加产科床位97张,增加新生儿监护病床20张。同时,应急制作病床围帘、婴儿服、病员服和被套、床单等,还增加陪人椅、凳子、床头柜等设施。
“妇科病房拿出来做产休房,分娩室的待产床拿出来作产床。”急诊科护士介绍,医院已经竭尽全力保证产科需要,总共535张床位,现在65%拿出来做了产科病床了。“床位就像萝卜坑一样,出去一个,才能进来一个,但即便加快病床周转后,非急产孕妇都要排上大半天队才轮得到入院。家属着急,我们也急啊。”
在产科病房,记者看到各病区走廊都有加床。在十四楼分娩室,面对记者,护士长已忙得连说话的功夫都挤不出来。因为待产的产妇太多,分娩室最多时一天就要接生46个宝宝,护士们走路都脚不点地。
产科门诊医生中午、傍晚也经常不能按时下班,特别是B超室,是最繁忙的一个科室了。工作量是一般医院的两倍,每个医生日均要检查100多人。为了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超声科主任解左平每天都带头7点多提前到岗,为病人做检查,中午休息时间连着做检查,工作到下午1点钟以后已是常有的事了。
医疗服务标准不能降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医院积极想办法来满足病人的服务需求,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各部门联动积极应对。保健部每月对医院、全市分娩情况进行预测,医务科每日统计监测产科门急诊人数、分娩数等情况,并每日汇报,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总务、信息、设备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保障工作,加快床位周转率。为给孕产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调整内部资源,增加产科医务人员,加强对全院妇产科医护人员业务培训,针对危急重病人日益增多的情况,强化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及时组织应急模拟演练,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对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
“越是业务压力大的时候,医院越不能放低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市妇保院副院长方敏表示。
此外,医院还添置辐射床、胎心监护仪、CAPA无创呼吸机等400余万元的设备,并做好药品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来应对生育高峰。
同时,医院也在便民服务上下功夫,为方便病人挂号,缩短候诊时间,为病人提供多种预约途径,在原有现场预约、网上预约、自助预约、诊间预约等预约挂号方式的基础上,推出114电话预约挂号。借助114公共平台的功能,提供医院专家应诊信息,患者及家属在家中直接拨打114,就能查询专家,预约专家及普通医生挂号。
为方便病人就诊付费,减少排队现象,9月份开展“先诊疗后结算”自助服务项目,并率先在全市引入银联卡自助缴费功能。实施自助机预约取号、自助建档、自助挂号、自助预约、自助缴费、信息查询等6大项15小项功能,为病人看病省了不少时间。
为缓解停车难状况,医院职工停车位一律转至八字桥直街医院妇保中心大楼地下车库,住院病区车位全部让给患者家属使用。且在医院住院人数多、医院内部场地基建受限等不利因素下,医院8月份在住院楼西侧新增电梯2台,缓解了住院患者乘电梯难状况。
C.适度分流
孕产妇避高峰
属地建卡、检查和分娩
“我们号召全体医院人员克服困难,工作增量不减质量,平稳渡过产科高峰。”市妇保院负责人坦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医院几乎已经将自身潜力挖到极致了。因此,医院方面也鼓励首次来院检查的孕妇就地建卡。对已在妇保院建卡进行围产期保健、各项检查都正常的孕妇,动员她们到就近的医疗机构住院分娩,以合理分流住院产妇,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去年,妇保院产科首批入选浙东区域专病中心,承担了全市约70%危、急、重产妇的抢救量。但据市妇保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医院接诊的产妇中非危、急、重病的还有一定比例,如果多数产检情况良好的产妇选择就近的医疗机构分娩,就能为更多的危、急、重产妇让出生命通道。”
“事实上,孕产妇的建卡、大部分产检均可就近到辖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而且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具有接产能力。”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近期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产科建设发展工作的意见》中,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市妇保院将对口支援东浦卫生院,通过增加基层医院产科门诊及床位、三级医院帮扶、上级对口援助等形式,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作用,提升基层产科服务能力。
此外,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都将扩充产科床,建议孕产妇属地建册管理、分娩,享受产前免费辅助检查优惠政策。市人民医院、诸暨市人民医院在2015年底前重新恢复产科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实现全市产科资源实现大布局的目标之前,产科资源紧张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孕产妇避高峰最好的办法就是属地建卡、检查和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