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卫生工作状况、妇幼保健质量的重要综合指标。近年来,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市卫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市妇幼保健中心指导全市妇幼保健业务,多管齐下,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强化管理组织保障。组织成立了绍兴市围产保健协作组和绍兴市儿童保健协作组,加强我市围产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进一步提高产科和儿科医疗质量,有效降低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二是规范死亡逐级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程序先由乡镇卫生院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至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再报告至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医疗机构儿童死亡报告和危重儿自动出院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除儿童死亡报告外,对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或转院的5岁以下儿童必须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报告,以便基层儿保人员对危重儿进行追踪随访,从而有效避免漏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三是扩大儿童死亡监测覆盖面。在原上虞国家级监测点、新昌和越城区省级监测点基础上,增加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为市级监测点,对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监测,并定期组织专家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情况调查,以获取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准确资料。
四是制定儿童死亡评审规范。出台实施《绍兴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细则》,要求院内死亡儿童所在医院应对每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一次评审。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汇总辖区内全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每季度或每半年组织一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市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县(市、区)级上报的死亡个案进行评审,重点对辖区死因构成、死因变化趋势、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避免死亡的有效措施和意见。
五是定期召开儿童死亡监测会议。每年召开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会议,通报全市各区(县、市)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变化趋势,分析各年龄层死亡原因、死亡保健情况,根据死亡评审结果提出降低死亡率的积极干预措施。
六是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广大助产士、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能力,有效降低因窒息引起的新生儿死亡。
七是关口前移进行产前干预检查。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避免致死性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我市自2004起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已累计查出1100余例严重出生畸形,通过终止妊娠,避免了这些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降低了因出生缺陷引起的儿童死亡率。
八是提升能力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年对辖区儿保医师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儿保医师的健康服务水平。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及识别疾病的能力,避免因病未及时就诊而引起的儿童死亡。
经过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综合干预和有效预防,近年来,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直控制在5.0‰以下,提前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13‰和浙江省妇女及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9‰的目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