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怕打针吃药的孩子,记挂这位“医生妈妈”

2017-05-151826

    5月14日是母亲节。有这样一群“母亲”,在节日里,她们没有五彩的鲜花,没有精致的礼物,但她们有孩子们充满童真的问候,有稚嫩双臂送上的大拥抱,还有孩子们“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来表达感激。她们在每天的工作中接收到许许多多来自孩子们的爱。

  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她们却用妈妈一样的温暖的胸怀,呵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这些爱心“妈妈”,聆听她们的心声。

B   怕打针吃药的孩子

  记挂这位“医生妈妈”

  每周三,张少云就要出全天的儿科门诊,与她的相约就在门诊的空档期,但即便如此,到了门诊室里,她还是在忙碌着,耐心地为家长解释雾吸的仪器、用药、平时的注意情况。

  这里是属于她的天地,而她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被评为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的“病人最满意医务人员”,但在她的眼中,她只是做好了一位基层儿科医生的本职工作。 

  24小时开机的手机

  架起医患桥梁

  张少云有一部手机,是她的外部联络电话,这部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患者有需求,半夜三更打扰都不会嫌烦。在这部手机上,所有的联系人都是她所医治的小患者的家长,大家有孩子医疗、护理方面的疑问,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咨询。

  “有时候觉得我们很多家长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医护知识,我就会找一些好的资料,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家长们看了至少有点用。”对于每一条发送的信息,张少云也都会仔细地去看看家长们的反应,有评价的她就回复,点赞少的她会提醒大家多看看。

  这只是简单的发送,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就是比较及时的一种知识传达,比如呼吸道疾病患儿、高烧患儿的家长,往往会有很多临时性的疑问,这些疑问或许在她发送的链接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而这部手机也成为她与孩子们沟通的纽带,“有几个孩子会自己打电话、或者发送微信过来,就是来问声好,那时候心里还是很感动的。”她说,手机24小时不关机,就是为了可以及时回应大家的不时之需,或许对于医生来说只是简单的一句两句话,但对于慌乱照顾病人的家属来说,却是一颗“定心丸”,这就是她想要达到的良好互动的医患关系。 

    陪伴小患者们成长

  节日经常收到礼物

  “有很多陪伴着成长的小患者,一开始或许就是住院病人,但时间长了,大家就成为了朋友。”张少云说,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来说,要做好的还是服务工作,从儿保部转到儿科门诊的她,面对小患者,除了面诊以外,还会向家长们传达许多儿童护理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一位外婆抱着出生40多天的孩子前来就诊,她就先指出了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婴儿的脖子一定要伸直,别这样窝着。”她说,孩子虽然有点感冒,但不要紧,母乳喂养不能松懈,也不要用奶瓶喂养,对孩子的妈妈,她还教给她母乳喂养的常识。

  张少云说自己看病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慢,对每个小患者的情况都要很仔细地询问,而且“妇保院的儿科面临的基本都是很小的婴儿,有些家长没有经验,只能慢慢说。”在住院部,张少云每天都会上去几次,即使要出门诊,她每天都习惯在没有换上白大褂的时候,就到自己接收的几位小病人那里先去“报到”,看看经过一个晚上休息后的孩子们的病情。

  从小喜欢孩子的她,看见孩子们患病总会很心疼,一次路过急诊室门口,看到一位高热惊厥的孩子,因为妈妈在慌乱中没有带钱正束手无策,她主动接过孩子,并帮其垫了钱,而现在这个孩子的家长也成了经常联系的朋友。

  或许就是因为她自己所说的爱心、耐心、细心,张少云得到了不少小患者的拥护,每到妇女节、母亲节的时候,她总能够收到来自孩子们的礼物。“有一天,一个孩子拿着亲手做的饼干,兴冲冲地送到医院,那一刻就觉得平时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回忆起那些感动的细节,非常开心。

  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声音总会时不时从电话那头传来,“医生妈妈,我身体很好!”听到这样的话,她觉得很开心。

  张少云说,自己只是众多儿科医护人员中的普通一员,身边的同事都是这么在工作的,这份耐心和细心大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