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市区的王女士今年32岁,生完二宝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近日,王女士总感觉自己的外阴多了一个小包块,摸上去硬硬的,但平躺后就会消失,再次下蹲又会出现,如此反复多次;小包块不痛不痒,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就在上个星期,王女士突然发现这个小包块没上去,而且还带有鲜血,这可把她吓坏了,赶紧来到市妇幼保健院做检查。
接诊的是该院妇科凌勇副主任医师,经过一系列检查,凌医生告诉王女士,她患有子宫脱垂,反复出现的小包块其实是脱落出来的宫颈,宫颈被反复摩擦后会导致出血。
凌医生解释,子宫脱垂是指子宫在正常位置沿着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严重时甚至会整个子宫都脱出阴道口,简单地说,就是子宫从以前的位置上“掉”下来了。子宫脱垂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产后女性的常见问题,很多妈妈会认为自己是剖宫产,生完也没什么不舒服,盆底功能肯定没问题,其实不然。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生完宝宝的妈妈都会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盆底功能损伤,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平时生活和工作不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宫脱垂症状就会越来越重。
那么,子宫为什么会“掉”下来?
凌医生说,女性的骨盆底是有很多肌肉及其筋膜构成的,这些结构在骨盆下部有力支撑着女性生殖器官,就像一张强有力的网兜,把这些器官稳稳地托在正常的解剖位置,当骨盆结构发生损伤时,这个网兜就失去了支撑作用,导致一系列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子宫脱垂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以说盆底损伤是造成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
造成盆底功能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怀孕和分娩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怀孕时随着孕周增加,胎儿体重逐渐增加,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中,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盆底肌肉筋膜松弛,而分娩时会加重上述过程,尤其是怀孕、分娩次数较多的女性发生子宫脱垂的概率也会上升。
除了怀孕和分娩,产后的妈妈们或多或少都需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时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盆底结构。比如长时间下蹲擦地板、抱宝宝、提重物等,因为这些运动和姿势会导致腹部压力增加。
为此,凌医生建议,一方面妇女在孕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的增加,减轻孕期盆底肌的负担;产后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抱宝宝、托重物,应避免长时间蹲位工作或做家务;产后控制体重时,也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当营养摄入不足时,盆腔内组织松弛,也会引起子宫脱垂。到了产后42天,妇女最好能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早发现、早治疗。
凌医生还提醒,当有以下这些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咳嗽、大笑、运动时感觉小便漏出;产后性生活质量变差,阴道松弛;腰背酸痛或下腹有酸胀感;阴道口有像肉一样的肿块,用力向下屏气或者大便、提重物时会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